找到相关内容597篇,用时7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

    为涅槃。   在塔顶的露盘上,用汉、梵、巴、藏四种文字刻著《法身偈》,以象征“四圣谛”。所谓“四圣谛”,是指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苦谛是说人生如苦海,具体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盛阴苦。集谛是说造成人生世界苦痛的原因,即由烦恼而造业,由造业而招惑。灭谛是说解脱苦果的可能,明了集谛之理,断了烦恼之业,即要脱去众苦。道谛是说道是灭苦的方法,修持八正道,即可灭除众苦...

    陈毅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3080966.html
  • 龙树菩萨亲友书讲记(二十)

    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! “宣说修道”中“宣说道之本体八正道”已经讲完了,现在讲第二个科判。 卯二、宣说彼为道之理: 此生即苦称谓爱,爱即彼之集谛因, 灭尽此等即解脱,能得即八圣道支。 八正道为什么立为“道”呢?因为在四谛当中,它属于道谛,能够断除集谛而获得解脱。 生是痛苦的事相,只要有产生,必定有痛苦。人们认为生了孩子很高兴,值得庆祝庆祝,其实只要孩子生下...

    索达吉堪布传讲

    |亲友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08224137715.html
  • 论“四谛”的“灭苦”方法论

    道”或“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”来解释[5]。但是一般汉译佛典所出现的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或“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”...rdquo;,无非清淅明了地指出“问题之所在”(苦谛,病,情绪困扰)、“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”(集谛,病因,情绪困扰的原因)、“问题之解决&rdquo...

    吕凯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3247499.html
  • 《赵朴初遗偈》的佛教境界

    遗憾,因此笔者不揣简陋,欲借朴老逝世5周年的机缘,试为一番管窥蠡测,祈诸方家批评指正。一、生固欣然,死亦无憾  佛教视“生死”为大事。  佛教的根本法轮(最根本的教义)是“四圣谛”———苦谛、集谛、...圣谛———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为了便于下文的展开,在此有必要对四圣谛略作诠释。  四圣谛,简称四谛,又称四真谛,圣哲亲证(圣者们亲自体悟和验证过),真实不虚,故有此名。  苦谛———世间一切身心逼...

    杨笑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34859368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2)

    多少人因人间的迫害发生,造成数不清的杀人案、强暴案及伤害呢?故佛教会讲“苦”,讲修行,完全是站在实际的立场来讲的,和许多人以为的消极灰色的人生观,是了不相关的。  四念处和“集谛”的关系:  修行人察觉自己有苦恼后,进而去观察令自己苦恼的因,去找出是哪些因缘集合在一起使苦恼产生,就是“集谛”。  佛法并不否认外在因素是令我们苦恼的因之一,只是我们大致仅见到外在因素,而忽略了苦恼的主因——即我们苦恼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767728.html
  •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

    这便招集了种种的苦;认为人生是美满的而贪爱这美满的人生(彼彼希乐爱),这便能令种种苦痛生起;认为人生有其自我的实体而贪爱这实体的自我(我爱),这便是未来苦痛的缘由。这便是集谛的因、集、生、缘四行相。由于贪爱便招集苦果,真实不虚,所以称为集谛。这集谛是应当断的,只有断除了种种爱和因爱而生的一切非理的思想和行动,才能解脱苦痛。贪爱断除了名为灭相,苦痛息止了名为静相,此灭静相第一无上名为妙相,此灭静相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269467.html
  • 佛教的醒世智慧——西妙

    灭门而证寂灭之乐。寂灭之乐并非灰身灭智的沉空滞寂,而是一种和平愉悦的境界。大乘佛学认为涅槃有常、乐、我、净四德,可见寂灭之乐乃是真常之乐,与世俗人生之幻妄之乐、幻妄之苦恰成对照。   集谛是对苦因的说明。明白了集谛,便能对人生苦迫的根源有一透彻的认识。也就是说,集谛能使人们对世俗人生之实苦的觉醒,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。集为招感性,意谓集聚,它把见惑八十八使、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,集聚起来而成业因,“...

    西妙

    |基础|佛教|佛陀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8432894254.html
  • 安宁疗护的佛教用语与模式

    集谛)、证灭(苦灭谛)、修道(苦灭道谛),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基本态度。此外,从临床经验得知,佛教的“慈、悲、喜、舍”(四无量心)有助于“觉性照顾”运用。 ...这众生六尺之躯内,我说即是世界(苦谛)、世界的生起(集谛)与寂灭(灭谛),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(道谛)。”[25]   换言之,在每个人的身心中,若有贪爱执著,则有生死轮回;若因智慧断除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649240.html
  •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(2)

    智者强调,佛所说之四谛境虽然只是一种真理,但由于众生根缘利钝的关系,而有四种不同的理解,分别属于界内,界外之事和理.三藏声闻人根钝,只从界内之事相上来理解四谛:知有苦谛而思维集谛  ,观修之道谛能灭苦因,而证得之灭谛为苦灭之果.故是生灭四谛智.通教缘觉根利,从界内之理契入四谛之境:先体认集谛之苦因当体是空幻的本质,既然苦因是幻即无,苦就不存在.苦既  不生,亦无苦灭.是为无生四谛智.别教菩萨之中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867303.html
  • 四谛现观之略探─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及《清净道论》为主

    ”,误以“无我”之五蕴为“我”,故必然会产生“苦”的最终结果。15  2. 集谛(samudaya-satya,samudaya- sacca)  集,是“招聚”的意思。若心与结业相应,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,故称集。审察一切烦恼惑业,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,故称集谛16。另,《增壹阿含经》卷14云:  云何苦习谛?所谓受爱之分,习之不惓,意常贪著,是谓苦习谛。17  又《增壹阿含经》卷...

    释有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947575.html